熱電聯産【摘要】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速,導緻電力供應再度出現了嚴重的短缺,全國目前已經有22個省市相繼"拉閘限電",一些地區的企業不得不采取"停四開三",直接影響到各地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衆的正常生活。電力供應短缺,對于電力改革的實施計劃産生了不利影響,供應不足造成"電力市場"無法按期建立。老的壟斷管理體系解體了,新的市場體系建立不起來,2004年電力行業将會出現非常複雜的局面,電力改革何去何從成了中國發展的一個新的憂慮。
曾經被寄以厚望的新一輪"電力改革",正在因為全國性缺電遭遇空前的尴尬,由于權利的重疊和體制矛盾,新成立的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和新改組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于電力改革具體措施上出現了政令不協調,讓電力企業感到無所适從。改革的前景陷入迷茫,連最權威的改革者們也無法預測這一改革将會産生如何的結果。在電力改革的亂麻中,老百姓直接的感受除了"拉閘限電",就是電價上漲,還有各個部門之間的互相指責,難怪老百姓發牢騷:電力改革越改越亂。
電力改革會不會真的"越改越亂"?
作為電力改革的重要步驟之一的"解體原國家電力"的任務已經完成,然而結果卻是一個老老虎頓時裂變為12個新老虎,形成了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兩大電網集團,以及5大電網集團公司,還有5大發電集團公司。在實際生産能力沒有相應擴大和執行層也沒有加強的前提下,領導機構聚增,使得已經極低的電力行業資産利潤率進一步下滑。人們看到的是:辦公大樓越來越多,老總副總越來越多,工資待遇越來越高,拉閘限電越來越頻繁,電力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還不如改革之前。
實際上電力改革早在撤消電力部,成立國家電力公司時就已經開始。然而,改革的進度和成效都令人"沮喪",國務院不得不推進新一輪的電力改革。電力是一個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業,需要很強的公共意識,企業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标的,兩者存在非常大的矛盾,讓一個企業去承擔公共義務是沒有道理的,将公共利益簡單地交給一個利益集團的"改革"就更是個問題。電力部企業化後,壟斷經營等問題非但沒有解決,許多方面的弊病更加變本加厲,公共意識完全被"商品經濟"意識淹沒了。欺行霸市,腐敗奢華,占據了近兩萬億的國有資産,最後隻給政府100多億的"利潤",最終犯了衆怒,使得一些領導同志不管電力改革應該如何實施,采用什麼方式,非要将國電公司先解體不可,實際上整個中國社會對于電力改革感情因素超越理智。
電力改革所出現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不協調。問題是我們可不可能通過改變生産關系來達到發展生産力的目的,我們的意識可不可能去改變已經存在的"現實"。電力工業的生産方式已經延續了100多年,新中國的電力生産供應體系從1945年中國共産黨接管東北至今,也已經建立了近60年。它的管理體系是與其生産方式共同生長起來的,生産關系和生産力之間雖然存在不少問題,但是基本上還是平衡的。今天,我們打破這一平衡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是希望重新劃分利益格局,引進競争機制,從而打破壟斷,增加政府幹預權威?還是,提高生産效率,降低供電成本,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使電力能夠支持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當然,國家電力公司這樣規模的壟斷企業,在世界上任何國家政府都是無法容忍其存在的。但是,我們通過改革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最關鍵的因素。
目前正在實施的"廠網分開"和"競價上網",主要為解決發電和輸配電之間的問題,可是發電環節的壟斷因素有限,壟斷在輸配電環節更為突出,而這一壟斷是現有供電方式和技術決定的,目前的改革措施能否在不改變生産方式的條件下,改變電力壟斷的本質?"廠網分開"雖可以使各大發電企業向電網"平等"送電售電,避免歧視,增加一些企業投資建設電廠的積極性;"競價上網"也可能增加電網的收益。但凡事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電廠脫離了電網的控制,使電網營運風險加大。美國加州電網就是在發電公司結盟漲價的逼迫下,瀕臨破産,最終還是消費者吞下着名為"打破壟斷",實為"利益重組"的所謂"改革"造成的苦澀後果。目前,中國企業的道德意識還未必及美國,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若是将最後的調峰、調頻電源都出售了,不要說經濟性能不能保證,恐怕起碼的安全都無法保證。
改革需要新技術的支撐
綜觀中國的各項改革,我們不難發現所有成功的改革都有技術突破作為依托。1978年黨的十一界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一波接着一波地推進,越來越深入,從形式上改革是解決了一個又一個上層建築方面的問題,但是正是因為一些新的科技推動經濟基礎方面的改變,才能夠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推動"意識"的不斷轉變和更新。
專家們在對中國農村改革進程的研究中發現,化肥的大量使用是這一改革能夠最終被廣大農民和農村幹部接受起到了極大的作用。1972年尼克松"破冰之旅"不僅開啟了中美關系的新篇章,也開啟了中國對外開發的大門。中國重新開始恢複與外部世界的交往,随着大慶油田的開發和大型化工設施的陸續進口,以及大量進口的化肥使糧食産量明顯增加。對于農民來說,按照土地分配的化肥和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政策,保證了不論有無充足勞動力的家庭基本都能夠在"包産到戶"的浪潮中生存和發展。此後,農業與養殖業的技術革命不斷出現,特别是種子改良技術的發展,保持了農村改革的持續深入。
随農村改革之後開始的城市其他各項改革中,電視機帶來的信息傳播技術的革命,在整個改革過程中起到了極為主要的作用。正是因為電視機進入家庭,中國的幹部和老百姓能夠直接通過視頻信息了解到當今世界進步的狀況,知曉"三分之二受苦人"的實際生活狀況,認識到中國與世界的差距,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化成廣大幹部群衆對改革開放政策的巨大支持和動力。
在行業改革中,因為技術進步作為後盾來推動改革的成功例子更多。例如交通行業的改革,這是一個各種技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通過各個行業部門的技術進步來促進整個行業改革的完美過程。在中美關系改善之後,美國解禁了對華飛機出口的限制,波音客機開始進入中國。巡航高度達到8000米以上,巡航速度超過900公裡/小時的波音707和737噴氣式客機可以在沒有氣候變化的同溫層高效運轉,逐步代替了老式的巡航高度隻有5000-6000米,飛行速度隻有500-600公裡/小時的俄制伊爾18和安24渦輪螺旋槳客機。由于飛機性能的提高,使民航航班不再受到氣候、航程的限制,運輸效率和服務質量大幅度提高,飛行成本不斷下降。在民航進步的壓力下,鐵路開始先後六次提高運行速度和改善服務。此後,由于高速公路的出現和汽車工業的發展,對鐵路和民航短途航班形成了新的競争壓力。就是在這一波又一波新技術浪潮的推動下,交通行業的各個專業部門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互動。
不僅是交通,電訊改革更是一系列新技術的延伸。首先是手機的出現,使傳統固網承受了巨大的挑戰,為了生存和發展,固網積極改進服務,并利用光導纖維,以及對通訊網絡實現了數字化的技術升級。固網的數字化,推進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推進了手機移動網的數字化升級,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IP長途電話業務,以及正在發展的無線寬帶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在技術不斷發展升級的過程中,中國電訊行業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次具有革命性的變革。
商業行業的改革也是因為自動收款機、條碼光識别技術、現代物流配送技術等,以及自選式銷售等方面的技術進步,推動了商業銷售方式的革命,這種革命性的轉變,導緻傳統櫃台式銷售的萎縮,最終提高了商品和資金周轉的效率,降低了消費者的代價,改善的服務質量。
實際上不僅中國如此,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是技術的發展推進着人們行為方式的轉變,最終帶來變革。
西方國家的電力改革也是起源于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上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曾經面臨過一次空前的能源危機,因為石油輸出國家的聯合禁運,導緻北美和西歐出現嚴重的能源供應危機。這次能源危機之後,西方國家痛定思痛,決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擴大能源供應品種,特别是鼓勵開發利用天然氣資源。但是天然氣的利用必須通過效率更高的燃氣輪機和燃氣内燃機,由于當時的技術局限,燃氣輪機和内燃機的功率不能造的很大,再有天然氣成本遠高于煤炭,在利用時必須盡可能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所以天然氣作為燃料更加适合于用戶端的能源系統和熱電聯産技術的發展。但是,發展用戶能源系統就意味着将要直接影響電力公司的壟斷經濟利益,自然受到了電力公司的抵制。為此,美國國會于1978年修改了《公共事業法》,以法律的形式強逼電力公司接受用戶能源系統,特别是熱電項目的并網。從此,熱電聯産在美國方興未艾,甚至各大電力公司也積極參與,現在一技術形式已經正式歸類為"分布式能源",并被認為是美國能源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此後,各國都效法美國大力發展用戶端的熱電聯産設施,并制定相關法律推動這些系統實現并網運行。因為這一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并能夠調動企業和民衆的參與熱情,成為政府大力支持的技術方式,最終成為改革的技術動力。丹麥是當今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已經發展到全國沒有一台工業鍋爐不發電,也沒有一座火電廠不供熱的水平。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丹麥GDP增加了1倍,能源消耗沒有增加,污染排放反而大大減少,原因就在于丹麥所有的改革政策都是立足于技術的發展。丹麥政府通過征收能源環境稅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對于技術落後、能源效率低、污染大的發電技術征收相當0.1元人民币/kWh的稅,同時對技術先進、能源效率高、污染小的發電技術給予免稅甚至補貼,在這已條件下再競價上網,采用真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手段推動能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美國的電力改革也是建築在技術的不斷發展之上,最近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居民可以選擇相應的發電企業進行結算,老百姓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用電規律通過網絡系統選擇不同發電商的電價模式。信息技術正在将發電、輸電、供電和用電,以及發電上遊的燃料供應系統,用電下遊的制冷供熱系統進行整合優化,這一技術的發展将會從根本上創造一個全新的能源綜合供應體系,專家們将其稱為:第二代能源系統。
這種為先進技術開綠燈的改革,不僅對電力行業的整體技術進步産生深遠影響,也推進了整個能源行業的變革,甚至推動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澳大利亞允許分布式能源電站并網,不僅增加了邊遠地區的電力供應,而且使煤礦抽放瓦斯和煤層氣利用形成了熱潮,最終有效利用了這些寶貴的資源,減少了環境污染,更有意義地是降低了礦井的瓦斯爆炸,遏止了礦工的傷亡事件。同樣是這個原因,美國出現了許多熱衷與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商業機構。其中有一間公司以利用垃圾填埋沼氣發電為主業,每年的利潤比2003年中國占有近2萬億資産的原國家電力公司系統12大集團的總利潤還多一倍。正式因為這一技術的發展,使垃圾填埋沼氣不在成為溫室氣體污染環境,周遍居民不必為垃圾的臭氣而煩惱,還解決了垃圾填埋場瓦斯爆炸的安全問題,而且使這些土地資源在若幹年後可以重新使用。
以技術為引擎的成功改革的範例還很多,這些範例恰恰是我們堅持的"存在決定意識"的唯物史觀的最佳左證。但是,在中國不斷推進的電力改革中,我們确看不見技術進步的因素。
沒有技術支撐的中國電力改革
在中國那些可能推動電力改革的技術沒有引起政府主管部門的應有重視,而改革本身更重視利益格局的重新安排。盡管熱電聯産是一項被國家已經以立法形式肯定的技術,但是這些年來熱電行業一直處于忐忑的存在邊緣,常常被一些主管機構莫名其妙地歸入限制淘汰的行列。一些主管部門領導常常因為某個熱電廠是未能供熱的"假熱電",而表現出對這個行業的排斥和厭惡之态。
遠的不說,2002年4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電通知,國家為限制135MW及以下小火電機組的違規建設,就正式發文将熱電聯産和資源綜合利用電廠項目與"小火電"項目歸于同類,不論大小,一律報"國家批準",否則銀行不準貸款,項目不準開工建設,電網不準購電。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4月27日竟然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嚴格禁止對13.5萬千瓦及以下火電機組提供信貸資金的通知"[銀發(2002)115号],文中提出:"各金融機構不得對13.5萬千瓦及以下火電項目發放貸款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資金支持。"各個銀行進一步發文貫徹,熱電、資源綜合利用和火電項目無論大小,不經國家發改委批準堅決不發放貸款。完全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第39條,而且這一錯誤至今沒有得到糾正。由于發改委肩負全國的發展和改革重任,工作極為繁忙,估計每一個人都大大地超負荷運轉了,目前全國缺電,300MW、600MW的發電機組項目的審批都忙不過來,這些3MW、6MW的小項目更是難以關顧。所以,項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到了那裡也隻能石沉大海了。業主們和地方政府也被折騰的心浮氣燥,最後是甯可燒鍋爐浪費資源,也不願找這個麻煩。這一政策的客觀結果,就是遏止了熱電和分布式能源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因為誰也不可能為一個幾十、幾百千瓦的項目去花上幾十甚至上百萬,以及幾年的時間來報國家發改委審批。其實也不能怪發改委,我國熱電行業裝機容量2002年底6000kW及以上熱電機組,已占全國同容量火電機組裝機容量的14.58%,今年國家批準了4000多萬kW的電源項目,如果有500萬kW是熱電廠,以每個熱電廠2萬kW計算,每年就是250個,說什麼也忙不過來。
問題的關鍵是為什麼要将熱電項目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與小火電相提并論,據說是怕在當前缺電形式下小火電發展失控,搞"低水平的重複建設"。而實際情況是缺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煤炭價格上漲,煤炭大省山西的一些小火電廠都因煤價太高不得不停機停産,各地甚至300-600MW的機組和一些熱效率很高的熱電廠都有點不堪重負,何況效率低極的凝氣小火電,如果不是熱電聯産這樣的項目怎麼可能生存下去?實際上引發上述文件是山東等地的一些違規未經過國家審批建設的135MW燃煤熱電項目,這些項目确實是為了繞開當時正在執行"三年不批火電"的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限制,未雨綢缪,不得不為之,而且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機組在2003年全國缺電的形式下,在山東電網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當時國家發計委曾組織專家對每一個項目進行調查,結果是這些項目都是供熱落實的熱電項目,符合國家産業政策,但不符合國家發改委的項目審批規定。專家在調查後認為在目前的投資體制下,由于國有企業已經不是主導,大部分此類項目是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投資,對于風險控制機制完善,國家不必再行幹預。但是遺憾地是,專家的意見未能改變發改委的看法。
在國務院辦公廳的文件中強調:電力工業要以"大機組、大電網、超高壓"為發展方向,這正是電力壟斷經營方式的唯一優化方向,與世界上強調從用戶端效率核定,提高綜合資源利用水平的科學發展觀念相差甚遠。國際上在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鼓勵熱電聯産,以需求、效率、效益和環境代價定容量,追求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而中國政府主管部門的文件中仍然停留在按大小論優劣的階段,認為越大必然越先進的觀念,對于新技術的發展肯定是不利的。
電力工業是一個十分傳統的現代工業,它生産形式是典型的工業時代的生産方式,強調"分工細化",強調"規模效益"。在單一産品的生産經營方式下,隻有依靠不斷擴大生産規模來進行行業優化,認為規模越大,安全系數越大,效率越高,效益越大。為了保持其規模的擴張,隻得維系行業壟斷經營,而壟斷經營又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這種壟斷經營是由于生産方式決定的,要想打破壟斷,不改變生産方式将必然造成混亂。"大機組、大電網、超高壓"是不是電力工業發展的唯一正确選擇?即使在電力部門内部也有很多專家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它至少存在兩個緻命的問題。
第一,安全問題:2003年北美、澳洲、歐洲等地相繼發生多次嚴重的供電系統崩潰事故,造成大面積停電。盡管電網長期以來不斷開發新技術來完善電網,但是電網安全的壓力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問題越發嚴重,事故的規模和波及的區域也随着電網的擴大而擴大。全世界的電力安全專家普遍認為,由于目前已經建立起電力生産方式,人們隻能依靠一種被動的方式來保證電網安全,在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面前安全電網将是越來越脆弱,除非改變生産方式。歐洲已經有國家提出,建設由分布式能源和分散化電網共同保證電網安全的新方式;
第二,效率問題:從理論上說大"大機組、大電網、超高壓"是效率高的,然而這僅僅是在轉換和輸送環節,如果從整個能源系統分析,結論并非如此。大機組發電雖然效率高,但是由于供熱規模和供熱半徑的局限,很難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也就是說:發電後的餘熱無法利用,能源利用效率再高也無法與熱電聯産相比較。因為人類的生活和生産過程中,不僅僅是需要電,同時也會需要熱和冷。即便采用當今世界上最高效率的發電技術,燃煤發電效率50%(600MW超超臨界機組),天然氣發電58%(300MW三壓再熱聯合循環機組)。與之相比,采用最普通的熱電技術,燃煤熱電效率可以達到70%,天然氣熱電效率80%,而一些分布式能源可以達到90%甚至更高。超高壓輸電運行效率高是針對低壓輸電而言,而分布式能源是一種用戶端能源系統,根本沒有輸電環節,超高壓輸電效率再高也是浪費能源。況且,超高壓到用戶端的降壓等級多,每一次降壓必然導緻電損增加。實際情況也是如此,電網企業并沒有因為這些年電網壓力提高和電網規模擴大而減少虧損。以京津唐電網為例,近年從内蒙的購電份額不斷增加,而且電力都是通過500kVA的超高壓輸電線路送往北京的,電價也隻有區區0.28元/kWh,但是北京電力公司仍然不堪重負,最後連老百姓的電也不得不從0.395元/kWh上漲到0.44元/kWh。如果"大機組、大電網、超高壓"真像期望的那麼完美,哪為什麼要在"三個代表"的學習貫徹高潮中,讓老百姓來"買單"呢?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分布式能源接入電網在中國并不是問題,企業可以自發自用,也可以就近将電力賣給其他用戶,政策上,技術上都沒有什麼問題。隻是在《電力法》出台後莫名其妙地成了一個大問題,其實《電力法》也僅僅是"規定"了一個地區隻準設立一個售電營業機構,也沒有明确說企業與企業之間不得進行電力交易。這個在西方國家上世紀70-80年代都已經解決,而且電網建設也早進行了相應的标準更新,以保證分布式能源并網售電的安全保護和核算。而中國在電力行業甚至政府主管機構的觀念和技術規範上與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而且越走越遠。在這樣一個狀态下進行改革,必然越改越不知所措。
所以,我們看到的電力改革是從"鼓勵用電"到"拉閘限電";從"優惠電價"到電價上漲。未來将要建立的"電力市場"将會給老百姓帶來什麼實惠,電價低了,我們的電價能下降嗎?電價漲了,我們是不是還要多掏錢?如果電網要是讓發電公司給漲垮了,我們去找誰?誰來負責任?我們真的不知道?
政府應該重點扶植新興能源技術促進電力質變
政府在那些能夠推動電力體制進步的新技術上認識不清,在體制上又不能容忍這一建築在傳統技術上的壟斷企業的存在,強行推動的改革又引起了體制性的混亂。電力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沒有電就意味着一切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停擺,老百姓是不可能長期忍受地,處理不當會導緻政治上的混亂,直接影響安定團結的局面,在不能确定方向和結果的前提下,強行闖關不可取,政治風險太大。
在目前電力和其他能源供應短缺的時期,應該積極推動可能對現行電力供應生産體系産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技術和新機制,重點在發展分布式能源技術、信息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新能源技術、能源綜合優化技術和用戶側能源管理技術等的應用,以及推進資源環境稅制、用戶端能效核定評價機制、能源行業交差競争機制,開放電力直供機制等的實施。
這裡特别要強調的是分布式能源技術,所謂分布式能源技術就是那些不依附與"大機組、大電網、超高壓"的,分散在用戶端或靠近用戶端的各種高效節能的能源梯級利用和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系統。"世界熱電聯産聯盟"已經更名為"世界分布式能源聯盟",這就是說熱電聯産技術已經納入分布式能源的大概念之中。分布式能源技術從最底層改變了傳統電力生産供應的格局,是一種真正可能改變電力生産供應形式的關鍵技術。由于它跨越了電力、燃氣、供熱、制冷、建築節能、環境污染控制、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能源戰略安全、城市規劃、安全生産等多個行業和學科,使之成為一種打破壟斷、消除壁壘、改變社會觀念和公衆意識的關鍵技術。
信息時代與工業時代最明顯的區别就是,工業時代的生産、銷售、管理和政府機制都是"金字塔"結構的,而信息時代是一個"扁平化"多元多惟度網絡形式的結構,在能源行業中,隻要分布式能源技術最具有這一特征。
需要政府主管機構徹底轉變思維定式,徹底從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中解脫出來,在"三個代表"的基本觀念下,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公心,勇于犧牲一些既得利益,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的大事放在第一位。認認真真地研究以下"先進生産力"的導向問題,為新技術開開閘門,放放水。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我們清醒地看到,在前進道路上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還有不少缺點,群衆還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從根本上解決還需要相當長時間。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而不可回避,認真解決而不可任其發展。
電力系統也需要積極轉變觀念,特别是電力輸配企業應該積極參與發展和掌控分布式能源技術,首先從電網安全和用戶的供電可靠性角度,電網就應該積極發展和參與分布式能源。根據一些專家的研究報告,美歐的大停電事故有的就是因為系統内無功的崩潰導緻的,盡管每個變電站都安裝了無功補償設備,但當電網出現事故震蕩後,大量無功補償設備自動保護停機,導緻系統無功失去支撐,造成系統崩潰。如果輸配電系統中能夠星羅棋布地保持一些運行狀态的轉動設備在關鍵時在電網調度的掌控下為系統提供無功支持,将可以大大改變系統的安全狀況,而分布式能源無疑是最好地選擇。所以北京電力公司提出:"在合适的地方,以合适的容量,按照合适的方式"接入電網,分布式能源将對北京的供電安全起到極為關鍵的專用。
根據電信改革的成功經驗,在信息産業部管理構架之下,在固網也能受益的初期條件下,發展移動通訊技術,在移動通訊技術發展起來之後再促進固網的技術發展,最後通過技術進步反作用于生産關系,将行業推入良性競争發展的勢态,最後以信息産業部消失實現政府的行業退出。電力改革應該考慮采用相似的步驟,通過這一次的能源供應短缺和能源結構調整,以及國家開征污染排放費等契機,積極推動發展分布式能源技術,特别是利用廠網分開的契機,鼓勵電網公司和輸配電企業與用戶合作發展分布式能源,推動其從壟斷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過渡。通過發展,逐步摸索出符合中國特色的分布式能源管理和安全營運的機制,再進一步開放燃氣、熱力和發電等行業的企業進入市場。最終,通過技術進步改變利益格局,實現電力新體制的建立,讓所有當事人在發展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和赢利模式。以一種漸進的方式,使電力改革達到不僅優化了電力行業,也同時優化了其他相關行業和整個社會的意識,使中國能源的總體技術進步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和"和平崛起"的穩固基石。
文章來自:http://www.ytebara.com.cn/index.php?catid=853/